其他
南方二十人:打边炉2021年度榜单发布
1
冯博一策展人
冯博一2021年的策展工作,主要发生在中国南方。作为一名持续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的策展人,冯博一既拿捏技艺,又瞄准现实,拥有生命阅历和岁月磨砺造就的洞察、批判和幽默。他不甘于被一切权力和资本绑架,对声名一笑置之,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忱,实践“独立”二字。冯博一不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也无意吹响任何一支号角,他只是凭依个人的行动和心力,在一个平庸之恶的现实之中寻找不多的缝隙,试探仅存的弹性地带和灰色空间。他不是在弹力装置上回弹、跳跃的那个人,他只是抽着一根烟,旁观,自嘲,寻找一个偶然的时机,燃起一团火。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冯博一:昨天已僵死,未来也已失效
2
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高世名相信艺术的解放力量,在十年策展的经历之后,他以学院为实践场域,主张教育也应当是历史性的,而非空有能量而无导向;历史是一片海洋,过去与当代共同交织成“现在”。他坚守着“传道授教”的学院传统,同时也相信在数字时代,艺术和科学的相通能使二者互为启蒙。2021年,他关于教育的见解和主张被广泛传播,在学院整体下沉的当下,再提大学之精神,以提振师生心气,恢复学院的尊严与光芒。对于中国的艺术教育而言,他独特而充满深意的教育观和历史观,不仅是一种启示,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改革和突破,真正的学院,理应成为一个结实而丰盈的实验主体。
3
崔灿灿策展人
崔灿灿的2021年,频繁地穿梭于南北之间,极速切换的地景,亦贴合了他身上近似“分裂”的双重色彩:既生机肆意、躁动不安,饥渴于“新”和“变”,怀揣着雄心壮志誓要发动革命;又能轻车熟路地游刃于各个系统和群体之间,那些对自己、对环境的沮丧、虚妄和愤怒,远不如“先成事儿”来得实际。2021年,他通过坪山美术馆的“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达成艺术、建筑、平面设计三方合作,在长达14个月的时间里,呈现了一个多种形式与语言共存的跨界综合展示空间。崔灿灿在南方散布着他的“北方靡音”,翻搅的漩涡远比那些被桎梏在本地视角中的论述要来劲许多,“九层塔”“策展课”大规模地策动了艺术系统各个环节的联合,展览本身,也跃然成为美术馆年度工作的品牌亮点。“年轻”是崔灿灿2021年工作的关键词,无论是到一个年轻的城市工作,搭建年轻的展览结构,联合年轻的创作群体,崔灿灿都将自己推到高强度、高密度的极致境况中,高举“年轻”的大旗,站在艺术场域和自己身上那些陈腐文本的对立面,运动,运动,再运动。尽管我们深知,运动的余音和省思,需要依靠更长时间沉淀准确的价值判断,漩涡的危险也正在于,它以高能的速度将一切卷入,其终点,极有可能是水过无痕,但这丝毫不影响崔灿灿带着他的匪气,站在当下的正中,卷动他能触及的每一段波纹。
崔灿灿:动物凶猛
崔灿灿:批评与自我批评
4
梁绍基艺术家
梁绍基的创作始终离不开那些小小的、无尽的蚕。有别于在同时期声名鹊起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他的关注点落在更为宏观的生命维度,以对材料和空间的探索为起始,而后由蚕引发出源源不断的哲思与强有力的共情。他以尽可能尊重生命本身的方式创作,乃至将一部分自我也揉杂于其中,编织出一套完整且独特的创作理念。2021年他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个展“梁绍基:蚕我 我蚕”是一次阶段性的呈现,为他隐于天台山的创作生涯提供了一个切片;展览亦即一个声明,道出生命的相望与纠缠。展览呈现化繁为简,作品则以小见大,其中所蕴含的万物齐论式的灵性力量,指引我们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自居。
5
渠岩艺术家,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所长
在乡村建设的热潮中,渠岩的乡建实践,理性,克制,但又不乏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他从山西许村到广东青田,由北至南,矢志于探索社会治理和经济建设之外的中国乡建第三条路径,并于2021年出版《青田范式:中国乡村复兴的文明路径》一书,对植根于顺德青田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渠岩在尊重乡村传统和村民诉求的基础上,致力于恢复和重建乡土社会的情感共同体,修复中国乡村完整的天地、人、神的世界以及已经败坏的人性。渠岩所主张和实践的艺术介入,不再止于制造事件,引发关注,带动观光,而是将乡村作为文化的主体,以之缝合城乡区隔,消融现代性的分裂,进而塑造和形成一个着力于提升真切的人性及良知的美感的社会行动剧场。
6
华安雅(Suhanya Raffel)M+博物馆馆长
2021年的11月12日,备受关注的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终于开馆,标志着这个历经十几年动荡与波折的美术馆终于落地“成真”。由于M+坎坷的建造历程,使得它的最终落成,带有几分幻象的漂浮感,再加上扑朔迷离的疫情,更是让M+的开馆呈现出一些香港文化活力尚存的悲壮感和象征性。虽然开放后的M+以其“亚洲首间国际级”美术馆的硬件实力引发关注,但对于这家新机构而言,它除了面对博物馆事业的挑战,还要不断回应公众和媒体的批评和质疑。M+如何在权力话语与专业尊严之间博弈与平衡,进而不负期许,发展成为一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博物馆,正是M+及他的掌舵人华安雅所要面对和回应的难题。
7
王璜生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王璜生是一位不安分的行者。2021年,在全国各地举办的“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2020巡回展”,展现了曾经的一名南方少年远行的抱负与挥洒的激情,其中饱含追忆青春岁月、重拾旧日理想的深情与眷念。这位始终葆有热忱与光芒的艺术家、馆长,在广州开创了他的辉煌事业之后,毅然北上,又在耳顺之年重返广州,出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并创立“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和“泛东南亚三年展”,依然一副虎归山林的强者气象,但广州之时运,已不复当初,可见成事与立业,仍需开山辟路,永不停歇。
8
刘晓都坪山美术馆馆长
坪山美术馆是深圳这个新兴城市在文化艺术领域打开一个口子后收获到的一个惊喜。尽管这个“意外的成果”,并未被意识到和复制到深圳的其它区域,但这个异军突起的个案,仍传递出一些朴素的道理:文化艺术的发展,并没有那么玄妙,一定的资金,一点灵活和自由的空间,以及一些合适的人,汇聚和相遇到了一起,城市文化的发展就会不断绽放光彩,并且它会持续不断地回馈到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刘晓都作为坪山美术馆首位通过公开招聘的馆长,凭借建筑生涯所习得的眼界与格局,判断力和行动力,不断试探美术馆工作的边界和可能,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将坪山美术馆打造成一家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开放而有锐气的、不按常理出牌并闯出一片天地的美术馆,刘晓都的作为及成绩,有目共睹。但摆在刘晓都面前的挑战也非常严峻,如何让这个新生的美术馆具有更持久的活力和韧劲,如何让这个美术馆在盛名之下不辜负社会的期待,继续在专业上深耕与生产,仍考验着这个年轻的美术馆及其年轻的团队。
刘晓都:美术馆的生产、运营和状态
9
欧宁艺术家,策展人,作家
停下碧山计划,“退隐”于当代艺术现场外以后,2021年,是欧宁再度集中地以展览的工作形态,回到大众视线的一年。在“地方”和“附近”等概念被一而再地提起、讨论,甚至营销的今天,鲜有人像欧宁一样,延续着他近二十年来深耕于城市文化研究和实践,并将从各地习得的地方知识,付诸于下一个地方工作的实践中。回望2021年欧宁在苏州、太原和成都多地的工作,他以非孤例化的地方工作方法,介入外部经验的同时,动员、组织起多样化的本地人群,与广袤的社会现实互为映衬。与此同时,他选择在艺术展览中普遍弱化于视觉的声音媒介,以共学的方式瓦解以策展人主导的展览产出模式,以多学科的知识架构夯实行动的文脉,冷静地审视并抗衡着一切被中心话语权所覆盖的“光滑”。欧宁的工作让我们看到了关于地方的别样呈现——不再是被凝视、被简化的客体,不再是与外部站在相互凝视的两端,而是通过营造声场般的包围感,形成了一种朦胧的、开放的、却能被“把握”的本地感知。
欧宁:声音与地方
10
傅中望艺术家
武汉是“85新潮”时期的重镇,1990年代之后,归于沉寂,甚至进入令人窒息的境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汉的艺术也呈现出躁动、勃兴的势头,而傅中望在其中持续为之的基础铺垫,以及着眼于地方力量联动和共生的构想,持续激发着这个内陆城市的能量与可能性。发生在武汉的当代艺术,既有外扩性的野蛮生长,同时又在控制与自由之中挣扎与博弈,傅中望的个人艺术实践以及生态推动工作,是左右之间的角力与平衡,是一种恋地的乡愁和“我城”的守护。
傅中望:做艺术,就要无中生有
11
黄孙权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
黄孙权始终在主流媒体的视阈之外行动。他关注建筑和空间生产在日常生活中的参与,持续将自我浸入到乡土的田野中;他敏锐地捕捉到技术现实的叠加与包围,并在虚拟世界中进一步扩大行动范畴。2021年,他以召集人的身份发起“乡建中国思想展”,从现实中已经消失的村落——北碚,进入作为田野的decentraland,试图跳脱历史和发展的线性逻辑,为乡建实践开辟一种新的方向。他秉持着某种实用主义的态度看待技术,寄希望于让技术关照社会现实,以此迂回地赋予“激进”一词新的意涵。“可欲之处”“时刻互惠”等概念在为他所发明和使用之时,透出有力度的批判和热切的感召。在人们对社交网络和元宇宙普遍丧失信心之际,他把自己作为媒体,传递出一种希望的行动主义,呼吁以合作对抗新一轮的技术剥削。
12
李琳江南布衣集团首席创意官,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联合创始人
李琳对艺术和建筑的持久关注起始于90年代,表明她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介入,并非商业版图扩张后的点缀之笔,而是在夹杂了个人趣味和执着的同时,生发出使三者不再泾渭分明的野心。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在2021年年底正式开放,以“没有墙的美术馆”为宣言,并通过同步开展艺术商店和驻地,在传统的白盒子展示空间中刻入些许生活的肌理。目前,美术馆尚且处于一个初步的形态之中,但其独特的运营模式无疑是值得期待的——得益于长三角活跃的艺术生态,在由学院美术馆和独立空间构成的能量场之外,天目里提供了综合空间场域中的美术馆这一样本,让我们看到商业与艺术如何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实现互惠的可能性。
13
钟维兴成都当代影像馆创始人
成都当代影像馆成立不到三年,就凭借私人资本的灵活机制、新兴美术馆的长远规划以及对于影像艺术生态基础设施的着力构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好评。钟维兴始于热爱所展开的机构实践和影像事业,用力诚挚且专注,慎思,笃定,其行动与筹划亦着意长远,锚向未来。在飘零而不可测的现实境遇当中,成都当代影像馆经历初生的新光后,定会面对更多的消磨与险阻,是否能够在更为长久的时空当中建立价值,推动发展,需要创始人持续和无私的付出,也需要为之工作的定力与智慧。
钟维兴:有思想的摄影师才得自由
14
何见平设计师
士人以文载道,何见平的设计则在当代语境中,以图像信息载其“道”。2021年,何见平在深圳设计互联呈现的个展“想入非非”中,偌大的展厅中间空无一物,墙上却密布着关于何见平设计作品及其“后台”的信息碎片,继而演化为九个主题板块,严丝合缝地与四面坚墙共生。展览直观地关联着他的设计面貌:如同一台机器,成千上万个零散部件咬合在一起,外端的扎实与细部的疯狂相映成趣。常年与艺术创作者的合作中,何见平的设计思路是隐匿在他者创作背后的一股气,假以他人之星点笔墨,承托实际应用延展,气定,凝神。作为平面设计师,何见平不囿于单一的视觉感官刺激,花大量的时间梳理、辨析设计任务背后的文脉,另站在观者的视角,“预谋”图像作为信息的通达,这是一个精密的运作系统,而不仅仅关乎设计的风格、语言和形式。
何见平:设计十谈
何见平:一个可以阅读的袋子
15
徐勇《四月影会:现场・档案・观点》主编
四月影会是文革后首次完全无官方色彩及支持的民间自发的艺术展览,档案和研究工作却不尽如人意,《四月影会:现场・档案・观点》的出版,也是久经波折,但总算于2021年经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问世。这是一本冷静、客观、克制的档案整理,主编徐勇及执行编辑葛磊尊重史实,反复核查,为大家了解四月影会提供了一部至今为止最充分和完整的历史文献。其明晰的线索,不作妥协的史料展现,以及为历史存底的视野和专业的编辑呈现,令人感佩。
16
赵屹松华宇青年奖发起人、创办人
当一个人和一件事的捆绑,构成了时间的纵深,就绝不仅是藉由“代言”的形象输出而已。赵屹松自2013年发起和创办的华宇青年奖,而今即将进入第十个年头。一年一度的华宇青年奖入围展,让我们难能可贵地在现场,在作品前,感念未被过度文本化和制式化创作的神清气爽。相较于投射在艺术家群体身上的视线,赵屹松的“东道主”形象,更像是聚光灯边际的光晕,向外稀薄地弥漫。经年累月做一个奖,助力艺术家的职业发展,并找到“对”的人,为事情注入变量,赵屹松并未沉醉于奖项所代表的“风向标”和话语权,反倒警惕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
17
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
媒介实验室诞生于时代美术馆,是一个连接机构与外部网络的数字化空间,也是一个知识生产和展示的实验场。成立于2021年的媒介实验室,基于大湾区的话语和历史流变,从中寻找可供书写与发散的素材,并出于对南方科技创新力的感知,试图重建科技与艺术在未来交融的可能性。实验室以设计简洁、注重阅读体验的官方网站,展示了由关键词铺展的观念网络,以及包含驻地、讲座和调查报告在内的平行项目。摒弃了以展览为导向的生产模式,实验室的思辨性实践引发了有关媒体之于机构的思考,即在线上策展和数字化未来被高度讨论的今天,机构应如何向外构建自身的话语?
18
李燎艺术家
李燎的行为作品向来以单刀直入的姿态,投入生活现场,诘问世俗意义。他在走路的间隙产生偶发的想法,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抵抗荒谬。2021年,李燎的创作场域回归到家庭场景和消费空间:他在家中发起的“李氏家族鸿运展”,是一次以“风水”之名的行为,在不间断的宴席、谈思与展示中,触发来者对艺术和未知的混杂想象;他仍然在向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投以凝视,并以肉身介入其中,完成一次事关个人的革命(在光鲜亮丽的商场里留下一摊尿渍,是他在2021年所做的最后一个行为作品)。不刻意追求创作语言的一致与自洽,李燎以行为艺术为路径,反复提取、重演和创造生活碎片,或戏谑、或诗意地提示我们反观艺术系统和生活本身。
19
陈韵51人项目负责人
陈韵和她的伙伴们非定点、多线性、联动的工作形态,勾连着当今城市毫无预警的变迁和动荡,在独立艺术空间的运营愈发难以为继的当下,“51人”让我们看到了“独立工作”的韧劲和持久的别样可能。“51人”在2021年的出版,似手术刀一般,精准地落在城市舆论场的切口上,起刀剥离、剔除顽固庞杂的意识形态,继而在那些“不足为道”的微观叙事中,显露城中人支离缠绵的离散、徘徊和流转。从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2016-2017)延伸出的独立艺术计划“51人”项目,到以出版的形式落定城市中personae的发声,长达五年的时间里,“51人”延展的内容早已超越了当初瞬时闪现的展览和事件本身,以更为开阔且中性的视野,叩击现场,留下楼宇间悠扬的复调回响。
20
言由假杂志创办人
假杂志展现了一名私营业者在长期主义路线上的工作和成绩。言由和他的团队在长达十三年的时间里,以假为壳,做假成真,在看似缓慢的节奏当中,浸入和溢出,延展与建构,在私营出版的微弱空间开拓出一番天地,并持之不懈,成为一个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艺术业态。假杂志的2021年,更是击鼓传花,将工作范围延伸到北京、上海和深圳,以更为积极和进取的方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言由作为假杂志的创始人,稳打稳扎之中,不乏激进的探险。相比拥有体制资源的机构,我们更需要像假杂志这样的组织,以独行者的勇气、担当和历练,穿过密林,在险阻与磨砺之中,建构和积累时间和工作相互打磨的品质与声名。